English

成长的心灵

2001-03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当《哈利·波特》风靡一时、声誉日隆的时候,当人们都在议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方向的时候,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展现儿童文学创作最新成就的《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》。我们的心中不免存在几分疑虑:它有新的超越吗?它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吗?是的,我们的儿童文学还缺少哈利·波特这样的形象,还缺少一些惊险刺激的故事,但《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》所表现出的新的审美趋向,的确是令人欣喜的。

长期以来,我们习惯于把“听话”、“学习认真”、“不淘气”等作为一个好孩子的标准,而把坏小子或不良少年的称号加在那些玩皮、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身上。显然,这种认识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,从长远来看,这种认识势必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,束缚儿童的心灵。所以,有识之士都在呼唤素质教育,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。

《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》适应了时代的要求,首先在这一点上作了可贵的探索。吕清温的《马来说,我是鱼》一篇,生动地描写了少年马来不能背诵那些没有意思的课文的痛苦,他宁可变成蚂蚱自由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,或者变成一条鱼尽情地在水里游来游去。当他真正地脱得光溜溜地跳进水里,才感到那样美妙和幸福。左泓的《光头笨笨》中的笨笨,随父母来到H城转学后,他愿意装笨,也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是一个数学天才的秘密,因为他痛恨那些没完没了的竞赛,害怕把自己埋在那像山一样高的试题中。而当他的秘密暴露之后,他哭了。而王一梅的《书本里的蚂蚁》,写一只小蚂蚁被一个小姑娘夹进书本变成了一个会走路的字,使原本那看厌了的旧书每天都编出新故事,小姑娘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。儿童的心灵永远都渴望一片自由的天空,他们天生的就是要在嬉笑和打闹中成长,他们认为游戏每一天都是新的,故事每一天都是新的,那种没有游戏、没有朋友的孤独和寂寞,对儿童的心灵是一种恐怖的折磨。陈心心的《我想玩》一诗正是这种心灵的写照:“书包太重/作业太多/我没有星期天/可是我想玩/我想和蚂蚁过家家/我想和金鱼说会儿话/想去楼下和风赛跑/我想一觉醒来/书包变成羽毛/而我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。”儿童文学就是要按照儿童的这种心理,打破常规,放飞最奇妙的幻想,走向永不设防的天空。

与过去的儿童文学相比,《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》似乎淡化了道德教育的色彩,一反讲一个故事附一条道德教育的“尾巴”的模式,它更强调儿童情感的因素,写儿童的情感、意志和人格。这也是这本儿童文学集所表现出的一个新的审美趋向。胡纯奇的《偷儿》,写一个15岁偷儿不幸的、可悲的命运,他几次躲开民警的追捕,却在最后为挽救一个垂死的老奶奶自己走进了派出所。这是一个儿童未泯的良知和人性的光辉。肖定丽的童话《和你一起长胖》写儿童的友情,高洪波的诗《老师小心》写师生之情,风趣幽默,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。

再比如说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近来儿童文学创作最流行的主题,但创作者们大都以儿童纯真的情感为视角,以情动人,以情取胜。黑鹤的《最后的藏羚群》,透过小藏羚可里的眼光,写一群夏卡尔藏羚为逃避屠戮的一次大迁徙,写它们生命的坚强与脆弱,其中可里与妈妈奴里的相依相偎、狼群对羊群的追逐、黑狼对小羊的撕扯等场面的描写,无不表现出一个儿童特有的亲情、悲情和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。像这样的优秀作品还有杜虹的重话《老奶奶和小白云》、谢学军的散文《让狗尾草开满家园》等等,这些作品真正地体现了“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”的本位主义,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,更富有艺术感染力。

《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》是一种期待,一种走向,它给我们的启示是:儿童文学是儿童心灵的文学,是儿童情感的文学,只有抓住儿童的心灵,去想像,去创造,才会写出一个更丰富而又美丽、更奇特而又真实的儿童世界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2000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》不值得我们去关注吗?

(《2000年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》,漓江社出版,定价:18.5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